“窝窝头”、“奥利给”、“u1s1”、“tan 90°”、“真香”、“淡黄的长裙”、“飞卢的麻袋”、“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”、“都给我把嘴闭上”……不会吧不会吧,有朋友不知道这是啥?这些都是曾经或当下正流行的梗啊喂,怎么会酱紫! 开个小玩笑,回到今天的正题,我们来聊聊“玩梗”的事儿。 在日常的生活中,其实会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“梗”被使用,从综艺、动漫、电视剧、名人、社会事件等诸多方面发展而来,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常被赋予更多的含义,不断延伸、层出不穷。 那么,人们为什么会“玩梗”? 有人说,是因为有趣。广为流传的梗往往是抓取了事物比较夸张、充满戏剧性、兼具笑点和记忆点的部分,而且一个梗常常能浓缩代表很多意思,比用洋洋洒洒一大段去表达更有效,在互动过程中使用还能起到一定调节气氛的作用,备受欢迎的各种表情包的使用就是代表之一。 有人说,是因为能产生认同感。“梗”自身的特性要求交流双方对所使用的梗有共通的意义理解,有点“黑话”的意味。能听得懂同一个梗就表明双方对某一事件已形成认知基础,于是,梗就成为双方在人群中迅速识别定位对方的标签,自动划入一个小圈子,并将不属于“自己人”的群体识别出来排除在外,获得群体认同感。 还有人说,要证明自己“在场”。确实,“梗”随着时间推进更新速度很快,不同年龄、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“梗”,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潮流。为了证明自己没有“layback”,没有被时代遗落,许多人都会去追逐潮流,证明自己“在场”,玩梗也是其中一种形式。 总的来说,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性削弱了个体之间的联系,人们的群体认同感降低。而人类的社会性又决定我们都无法脱离群体孤零零地存在。“梗”等象征物的出现,在丰富交流形式和内容的同时,化为标签让同一群体之间迅速识别,获得相对缺失的认同感。群体之间存在的“壁垒”,梗让不同群体实现专属自己的群体狂欢。 此外,梗本身的时代性很容易让使用者产生群体记忆。例如曾经流行过的“火星文”,就包含着众多90后的青春。 存在即合理,梗的存在让我们的互动更有趣快捷,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玩梗的同时要把握尺度,不分场合时间地滥用不仅无法产生原有的效果,甚至可能适得其反,惹人不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