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想爱这个世界啊” “不曾有人理解过我” “有点想你,但还能忍” …… …… 以上这些都是出自某音乐软件音乐评论区下的留言。 不知从何时开始,音乐评论区成为了深夜“伤痛文学素材库”。人们在孤独的时候,总是喜欢打开音乐软件去找符合自己当前心境的音乐。在深夜里,听着悲伤的歌,就很容易发表一些悲伤的矫情话语。渐渐地,网友们也开始把半夜12点戏称为“抑郁时间”。 除了音乐区的评论外,我们还经常会在夜晚发些情绪化的朋友圈,第二天早晨一醒来就会想要打死昨天那个“矫情”的自己。 那么,为什么人们在晚上容易进入“矫情”状态 有生物学者研究表明,天黑后,大脑边缘系统活动加强,人们的情绪活动相应加强。在晚上人们通常感情非常丰富,容易冲动,也容易被感动,熬夜缺乏睡眠的情况下,也会变得更加情绪化,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。 虽然说这些伤痛文学都是有故事的,但随着抑郁段子多了,难免会产生变质。从一人的生活艰苦到一群人的无病呻吟,人们开始调侃吐槽,假装抑郁,那些矫情的评论其中大部分都被怀疑是为了哗众取宠编造出来的。而这种行为也不断损害大家对真正抑郁患者的共情。 音乐评论区本是人们为了交流打造的网络社区,让更多人在听歌的同时可以找到与他人灵魂间的共鸣。但突然涌出的假患者们用编造的抑郁故事,ctrl+c、ctrl+v,影响了整个音乐领域的社区环境,让故意煽情的评论瓦解人与人之间信任,使真正需要关心的人错过很多机遇。 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一篇文章《与其群嘲“网抑云”,不如缓解“共情疲劳”》,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,当我们看见别人难过,自己也会觉得伤心,我们也很难抑制住这份情感的共鸣。当我们因为某个评论或者故事影响时,不妨先把自己的状态调回现实,感受身边的事物,感受自己的真实情况,从悲伤中走出来,这时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难过了。 我们不能说伤痛文学的存在是错误的,人人都有表达自己负面情绪的权力,但有必要的是,不用调侃的心态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影响到他人。同时也希望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会被倾听,让世界不再有“生而为人,我很抱歉”的声音。
|